教育部日前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
据了解,标准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其中一级维度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方面。标准将用于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具体内容包括:能够掌握在教育教学中选择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的原则与方法;能够运用数字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应用智能阅卷系统、题库系统、测评系统对学生知识准备、学习能力、学习风格进行分析;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发现学生学习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等。
《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主要内容 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中进一步给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框架,规定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以及专业发展五个维度的要求。 数字化意识 数字化意识是指客观存在的数字化相关活动在教师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教师在数字时代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数字中国”“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发展新引擎,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部署,赋予了教育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新的使命任务。2022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推出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对高质量教育发展具有溢出效应。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必须认识到数字技术的重要价值,理解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是推进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愿意打破惯性,主动探索、积极应对、创新实践,为顺利开展数字教育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了解的数字技术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数字技术技能,是教师实现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助手和应用可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智能化,5G与虚拟现实的融合有利于打造沉浸式环境。教师不仅需要了解这些常见数字技术内涵特征及其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还要能从自身课堂的应用需求出发熟练操作适切的数字化设备、软件、平台。例如,教师应熟练掌握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常用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功能与应用,学科教师还应掌握专用学科软件以提升课堂质量。通过该维度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发挥数字技术资源的效益,还能为教师开展数字化教育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数字化应用 数字化应用是指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服务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评价与协同育人等教育教学全流程。该维度既是教师数字素养的核心体现,也是教师实现数字化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教育部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十分重视,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开展各项专项工作,以促进教师资源应用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在新型教育生态形成的当下,面对更智能的教学环境、更开放的教育资源、更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更需要提升自身数字化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掘并利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数字技术资源融入教学设计、环境创设以及学业评价中,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活力,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教师还应关注数字技术资源对学生数字素养与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数字化赋能“五育并举”。 数字社会责任 数字社会责任是指教师在数字化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方面的责任,这是教师开展公平包容、绿色发展、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的根本保障。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数字产品服务层出不穷,教师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其基本使用原则,甚至还存在一些发布和转载错误言论的行为;加上大量新技术、新应用涌入校园,教师数字安全保护能力不足所引发的网络安全与隐私数据泄露等问题也时有出现;网络谣言、网课爆破、电信诈骗等网络危害频频发生,更加凸显了教师在创建文明、安全、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方面的责任。教师在使用数字技术的过程中应遵守基本法制道德规范,加强数字安全管理,注重防范数字安全风险,同时关注数字时代下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及数字社会责任的培养。 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的能力。该维度的提升既有利于教师个体及共同体专业能力持续发展,助力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也能有效支持教师开展数字化创新应用与实践。数字技术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工具,也有利于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研修空间,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资源进行个人专业知识学习和教学实践反思,并注重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例如通过网络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等途径积极学习、广泛交流、辐射影响。此外,教师应持续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实践研究实现专业持续发展。来源 | https://mp.weixin.qq.com/s/4SmCbyCOKNMu8J98_62KuQ
【编辑:网站管理】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静安路5号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第四办公区220室 联系电话:028-84765997 邮编编码:610068 Copyright © 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四川师范大学网信处制作维护) 蜀ICP备05026983号 信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