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毅、封清云、张金等学者在《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文中指出,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作用。教育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采取特殊措施、 精准发力,着力扩大农村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精准扶贫须坚持改革创新、突出重点、确保精准,各项支持政策既要有利于贫困家庭子女自强自立,还要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 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
应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 和 “扶智” 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本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总的来讲,就是要聚焦贫困人口对接受各类教育最迫切、关键、 突出的问题,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构建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民族教育、 教师队伍、 学生资助、考试招生等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系,实施 “由点到面” 的一揽子支持计划,确保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惠及广大贫困群众,整体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一) 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在贫困地
区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 “短板”。据 《201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5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是 75%,但大多数贫困地区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偏低、 幼儿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 幼儿教职工缺编严重,专任教师和园长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因此,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心任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打破 “贫困代际传递” 、 解放农村劳动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按照 “扩资源” 的思路,构建完整的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在贫困地区普及学前教育。
第一,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第二,要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保障。第三,必须注重科学保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 “小学化” 倾向。第四,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第五,深化改革,建立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
(二)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当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小规模学校和微型学校运转困难,边远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精准扶贫要围绕这些突出问题,既要 “兜底线” 又要 “促均衡”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做起,加快缩小城乡、 区域、 校际差距。
第一,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第二,保障村小和教学点基本办学需求。第三,加大力度建设一批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五,探索改革义务教育学制。
(三)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目前,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发展绝对数量不足,优质资源相对短缺和分配不均,致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分布差距不断扩大。同时,高中学校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办学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发展、 个性发展需求,加剧了贫困地区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供需矛盾。支持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需要下大力解决高中教育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
第一,加大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投入。第二,推进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多元办学。第三,推进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四) 依托职业教育拔除穷根,增强贫困群众致富本领
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脱贫、 提升人生价值、摆脱代际贫困的有效方式。贫困家庭学子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致富本领,实现一人高质量就业带动全家脱贫。在脱贫攻坚阶段,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极为迫切的民生需求。应当按照着力 “拔穷根”的思路,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 贫困家庭倾斜,加快培养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泛开展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第一,提升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第二,加快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第三,加大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力度。第四,鼓励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
(五) 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功能,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贡献率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把提高服务能力作为助推扶贫脱贫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撑功能,不断提高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第一,强化高校对贫困地区发展的人才智力支撑。第二,提高高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第三,适当扩大农村学生招生比例。
(六)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推进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虽然近几年贫困地区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结构性缺编严重、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短缺、 整体素质较低、 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育精准扶贫,要把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 “支点工程” 。
第一,精准补充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第二,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第三,精准培训贫困地区师资。第四,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待遇。第五,鼓励推广教师走教。探索在贫困县建立教育园区,按照 “资源共享、 联合互动、集中住宿、 巡回走教” 的总体思路,实行园区教师走教、 校点一体化管理,实现学生不动教师动,积极破解紧缺学科教师短缺、 优质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难题,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第六,开展精准扶贫挂职支教活动。选派城市中小学校长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挂职,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 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支教,组织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到贫困地区小学附设幼儿园及教学点巡回支教,选派高校优秀大学生以 “顶岗实习” 的形式赴民族地区教学支教。协议返聘退休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到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讲学,并给予一定经费补助。
(七) 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特殊支持,促进教育公平
民族地区是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点区域。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群众日益增强的受教育愿望不能较好满足;由于长期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导致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瓶颈性问题破解困难; “双语”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师资短缺、 教学质量不高、 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也同样十分突出。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只有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采取特殊支持举措,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提升,有针对性地落实好教育惠民任务,才能提高教育普及水平,让民族地区的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全国、全省的差距。
第一,优先扩大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可通过依托村小或教学点,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建设幼儿园,情况特殊的可以新建,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农村幼儿园全覆盖,让幼儿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第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寄宿制教育,以利于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有利于集中师资加强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利于集中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育环境。在寄宿制学校布点上,既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基础方面的实际,以便于集中人、财、 物,重点投入、 重点建设、 重点发展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第三,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全面实施民族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营养改善计划,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四,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既要改善办学条件,更要支持学科专业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民族地区特色、就业较高的专业,让职业教育紧密对接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接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需求,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改变贫困状况。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实现民族地区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全覆盖。第五,积极培育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 “双语” 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 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强政策导向,抓好中小学校长、 幼儿园园长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优秀大学生到民族地区 “顶岗实习” 等项目,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第六,强化对口支援,继续实施国家藏区 “9+3” 免费中职教育项目,继续办好内地西藏、 新疆中职班和高中民族班,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民族地区依法依规办学。
(八) 加大招生扶贫力度
畅通贫困学子纵向流动渠道贫困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这里的学生享受了较少、较差的基础教育资源。从公平的角度看,他们考大学应该受到照顾而不是歧视,重点高校理应向贫困地区多投放一些招生名额,让这里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扶贫重在智力扶贫、人才扶贫。实施招生扶贫,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招生扶贫应当从国家、 省级层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的倾斜力度,注重教育公平、机会均等,增加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第一,国家层面要加大定向招生计划倾斜支持。第二,省级层面可灵活实施各类扶贫招生专项。
(九) 加大资助与免费力度,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
对于广大贫困家庭学生而言,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有限,就学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因学致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相对普遍。按照着力 “全覆盖” 的思路,加大教育精准扶贫资助与免费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量,扩大政策覆盖面,建立健全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资助体系,对于减轻贫困家庭经济压力,让贫困学生轻装上阵,接受良好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中央财政应当在学生资助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也应扩大覆盖范围,在省域内实施符合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
第一,有针对性地完善精准扶贫免费与资助体系。第二,因地制宜推进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继续推进 “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第三,畅通渠道为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十)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是当前广大贫困地区农村不容忽视的庞大特殊群体,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要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扶贫的长远功能,必须把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教育精准扶贫重要内容,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家校联动、多方发力、 综合施策、 多措并举,切实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效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第二,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第三,实施标准化 “留守儿童之家” 建设工程。第四,突出综合施策。建立学校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个性化学习指导,加强思想道德、 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
二、 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育有自身规律,脱贫也有自身规律。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解决实际问题。
(一) 改革创新
要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着力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特别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比如针对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推广实施“三六” 学制或 “四五” 学制,低年级家门口上学、 高年级集中寄宿,这样既保证就近方便上学,也保证了教育质量。
(二) 特殊扶持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的扶贫开发,我国的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到 2015 年年底,贫困人口从两亿多降为5 575万人。这些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常规政策或一般的扶持和倾斜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更加特殊的倾斜和扶持政策,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使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 突出重点
教育扶贫,要把重点放在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上。当前,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比较健全,各种支持政策比较到位。但在学前教育方面,还存在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在贫困地区的乡村,由于幼儿园建设相对滞后,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还比较困难,而在城市,则主要是上学贵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学校教育发展步伐,为农村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为他们的终生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既可让农村儿童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也可解放农村劳动力; 对于城市在园儿童则应该通过减免保教费、补助餐费等方式,减轻贫困家庭负担,保证接受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是 “挪穷窝” 、 “拔穷根” 、 “摘穷帽” 的关键,职业教育掌握技术技能、 实现稳定就业、 提高收入十分关键,是帮助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途径,应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而优先考虑。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比如提高生活补助标准,以吸引和鼓励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四) 确保精准准滴灌” 。
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方面,对象要精准,真正使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扶持政策,各种优惠政策、扶持政策做到精准到户、 精准到人; 另一方面,措施要精准,真正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困难和需要,并区分不同学段的不同需要。当前,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准确的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准确跟踪、精准到位。
(五) 自强自立
教育扶贫的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其核心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读写算能力及技术技能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稳定就业、提高收入,从而摆脱贫困。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因此,教育扶贫必须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提高,要使受教育者自强自立。特别是在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等层面,要加强对所有学生包括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准备、生涯规划、 自我努力、 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树立奋发有为的意识,实现稳定就业。
(六) 讲究方式
在实施教育扶贫过程中,对贫困家庭子女的帮扶或特殊支持,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宏观政策或者具体措施可以大张旗鼓宣传,尽可能做到人人皆知;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则须润物细无声,顾及其内心感受,不可伤害其自尊。“教育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最重要途径。教育不仅仅让人们拥有一份工作,更让人们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和待遇良好,这也是经济获得更大发展、更长远发展的基础。”到 2020 年,贫困地区要和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教育在扶贫脱贫中更是意义重大、 作用显著、影响长远。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是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