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雷云著《教育知识的生产与境》
时间:2015-09-07 10:15:30   来源: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查看:663
雷云,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师从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先生,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其中八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知识的生产与境》(以下简称《与境》)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视角,以含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与境”考察取代仅观照概念、命题与理论体系的“语境”分析,力图为建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学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全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历史与逻辑”两个方面探讨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与境特性。一方面,从“历史”维度分析教育知识的形式、对象与主体。教育知识表层形式(即命题系统)受深层形式(即论证规则)的制约,“深层形式”受社会生活形式的影响而形成,并随社会历史形态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教育知识对象也并非一成不变,其形态历经从“元结构”到“基本结构”再到“系统结构”的发展,各历时结构随教育知识生产与境的转换而嬗进;教育知识生产在主体间的交流中展开,具有主体间性的生产者才是真正的生产主体。另一方面,从“逻辑”维度分析教育知识的基础、生产范式与体系。教育知识不以其他成熟的学科理论或者具体的教育实践为基础,而奠基于不断被时代精神灌注、诠释的教育经典,教育经典存在于不断地经典化过程中,其理解和阐发必然受社会与境的制约;教育知识生产既应通过“社会建构”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又需借助“本体反映”抑制相对主义的泛起,“建构—反映”是教育知识生产的基本范式;分析教育知识体系,其基础知识、中层知识与解题知识具有某种一气贯通的精神,它们与教育实践的层次和领域具有对应性,并由此最终与社会与境产生本质性关联。
第二部分运用所获理论观点分析教育知识的创生机制。创生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知识何以可能?教育知识生产有其现实与境,实现“创生”须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所构成的生产与境,以蕴于其中的创生逻辑方能生产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知识。基于这一认识,《与境》对教育知识的创生机制分析如下:其一,淬取教育知识的创生逻辑。创生逻辑分析不在于梳理知识内在的演绎、推理关系,而是要揭示知识与生产与境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境》着重考察了生产与境对教育知识生产方式本身的“给予”、构造。其二,探询教育知识生命力的样态及其延展。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知识扎根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知识社会权利分配机制等生产与境。教育知识生命力有不同样态,其延展需再次作用于生产与境,并通过衍生新观念和知识体系而实现。其三,察勘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知识的生长土壤。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知识只有回到社会与境,并运用于现实的教育实践,才有可能获得生长和发展。教育知识与实践为何相脱离?两者如何联结?《与境》对这一问题着墨较多,从教育知识的性质理解与教学,教师教育中未来教育实践者的培养等方面,对教育知识与实践的脱离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教育知识与实践结合的条件与机制,还专辟章节对“构建与实践对接的中层教育知识”、“改变现实的教育学的创生”进行了探究。可以认为,“与境”分析实现从以往抽象地谈论“教育”、“人”,转向观照生产与境中的“制度化教育”、“具体的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知识便发源于兹,显现于兹。
第三部分检视建国以来重大教育论题的研讨历程参证“与境”分析。分析教育知识的生产与境,仅着眼于抽象、思辨的推理是不够的。现实的教育知识生产是否真的如此明显地受到与境影响,须从实际的生产实践中摘取实例,予以论证。具体的论证思路如下,首先,整体分析教育知识生产的纵深发展。梳理建国以来60余年的成果发现,教育知识生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高度拟合,经历了从粗放型生产到精细型生产的发展历程。社会变革与转型是推动教育知识生产纵深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者分析视角的转变、分析方法的更新、知识逻辑的推进等等,无不在这一“根本力量”的推动下得以实现。其次,撷取案例正面分析教育知识的生产与境。《与境》根据建国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划分“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的研究阶段,剖析各阶段教育知识生产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内在关联,并对萌发于我国社会与境的“素质教育”论题的核心知识的发展脉络进行评析。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与境对教育知识生产的影响是通过生产者而实现的,以“教师教育改革”为例,正是社会与境向教育知识生产者传递“教师教育”的存在焦虑引发了其创造冲动,促使其积极思考“教师教育改革”。最后,侧面分析教育知识与其生产与境的本质关联。生搬发达国家“先进”理论,将其他成熟学科的具有解释力的概念、知识体系直接“拿来”运用于教育知识生产,终将使教育知识脱离现实与境,失去生命力。近十年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便是显例。与此相对,“过程教育”这一论题的引进却相当成功。我国教育知识社会并不盲从国外“过程教育”思想,而是竭力从生产与境出发理解其核心精神,将其运用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之中。
本书自出版来受到学界好评。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曲铁华教授2016年3月在《当代教育科学》发表书评,认为本书将知识社会学引入学科反思,“为我们反思教育学提供了一种重要范式”,“颇具开创性”,对我国建构“蕴于中国社会与境的教育学”必将“有所助益”。内江师院慕彦瑾教授5月在《四川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指出,本书“构思精巧,视角独特,体系严整”,“可谓近年来不可多见的教育学术佳作”,“可资教育学术著述参鉴”。

编辑: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