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
[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1月13日
  查看:3014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袁莉承担的本中心一般课题“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研究(TER2019-019)”于2021年9月结题。该项目研究成果《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析》发表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北大核心)2021年第3期。

文章指出,高校舞蹈专业怎样顺应“课程思政”发展的新趋势,推动课程建设创造性转化,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舞蹈专业特色,从转变理念、转化内容、转移主体、转换思路四个方面,构建推动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历史维度、内涵维度、价值维度和外延维度的实践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一、转变理念,推动“课程思政”

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合作机制,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形成课程教学“大思政”新格局。教师应深挖舞蹈专业课程思政“显性”和“隐性”资源,在传授知识同时,巧妙嵌入价值观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同行同向,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

二、转化内容,推动“课程思政”实践挖掘的内涵维度

(一)深挖传统文化资源

不论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代表的的祭礼舞蹈,还是带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形态各一的龙舞,亦或是迎神赛会中娱神又娱人的民间舞蹈,以及民族精神象征的鼓舞,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珍贵的组成部分。在舞蹈动态形象的流转之间,教师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从而实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挖地域文化资源

在舞蹈专业课程思政中,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支撑。我国舞蹈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蕴藏于文献资料、文物古迹、活态遗存等文化形态中多姿多彩的舞蹈形态,需要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融于日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舞蹈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意识、审美心理等。

(三)深挖红色文化资源

在舞蹈专业课程思政中,红色教育是灵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许多经典的舞蹈作品蕴含着优秀革命传统,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强烈的感染力阐述爱国主义精神,是开展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教育的宝贵教学资源。

三、转移主体,推动“课程思政”

全面发展的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在对传统德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多主体关系。

首先,因实践而传习。教师应善于在实践中发掘思政教育资源,通过访问、调查、实地学习、拍摄录像等方式,从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艺人艺诀、文物古迹、姊妹艺术中实地考察挖掘舞蹈形象,为后续舞蹈创作、传播积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使个体在主观体验中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身的个体发展之中。其次,因传习而获得。通过教学活动、言行举止,直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施以重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运用舞蹈艺术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化“真”“善”为“美”。最后,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采风、演出、创作、服务社会等活动中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在亲身体验中内化为人文素养、道德情操。

四、转换思路,推动“课程思政”

(一)整合教学目标。 1.知识成果:学习舞蹈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技法。2.技能成果:将学生所学舞蹈专业技法更好地融入对学生自我输出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解决从会跳到能讲会教的问题,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3.素养成果: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之下,平衡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二)拓展教学手段。紧跟时代步伐将科学技术多途径、全方位地有效融于舞蹈教学,通过隐性教育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优化教学手段,将内容转变为“可听、可看、可思考”的在线教学片段。

(三)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学法”设计“教法”→采用BOPPPS有效教学法→实现智慧课堂翻转教学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同时,“寓教于乐”也是舞蹈德育过程中的独特方法,注重情感体验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

(四)完善育人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协作育人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