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群英承担的中心一般课题“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人种志研究(TER2016-008)”于2021年4月结题。该课题研究成果《从认知到体验:中小学教材使用的具身转向》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中文核心、CSSCI)2021年第3期。
教材使用直接影响着教材功能的实现,身心分离的传统认识论下重视符号认知和知识灌输的“教教材”模式已经陷入困境,教师必须转向“用教材”以促进学生在心理和行为实践层面的具身体验学习。因此,文章作者从教材使用的指导原则、具身体验作为教材资源开发的一笔财富、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教法实践三大方面进行阐释,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学习。
一、促进具身体验学习: 教材使用的指导原则
(一)从符号认知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促进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反对建立在笛卡尔主义身心二元论基础之上的信息加工、联结主义等理论,认为它们“将认知活动机械理解为抽象、理性的智力操作、信息的加工或联结,忽视身体、经验以及所处环境在认知中的作用”,强调“身体及其所处环境共同作为认知活动发生的基础,认知的展开与发生恰恰在于身体、心智以及环境三者构成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生成与涌现”。因此,从单纯强调符号认知的“教教材”转向运用教材开展具身认知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材二次开发中加强学生情绪意志的具身体验考量
意志和情绪体验是深刻关联、互相强化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使人坚持,从而促进人的意志品质发展,而且这种情绪意志体验和身体感受密不可分、相互影响。在学生充满挑战的艰苦学习中,疲惫、烦躁、压抑等负面体验在所难免,因此教师更要在教材二次开发和教学实施中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积极体验的具身活动,以缓解或平衡负面体验和身体过度疲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重视教材理论知识在行为实践中的身体力行
教师要注意研究教材文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实质性联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具身感知和实践应用从而将其真正活化成自己的个人知识。体验学习离不开“身体”这一本体要素的“在场”,因为“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因此教师在面对和使用教材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要深入思考和精心论证身体究竟如何有效参与到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中。
二、具身生活体验: 教材资源开发中不容忽视的一笔财富
(一)研发促进具身学习的直观教学资源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脑负责语言、计算、抽象、逻辑等思维,右半脑负责表象、直观、音乐、空间知觉等思维,两半脑互相配合和补偿,大脑才能高效工作。目前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左脑在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多挖掘与身体感知相关的直观教学资源促进中学生大脑的“减负增效”。
(二)发掘教材知识的隐喻资源激活身体经验
虽然不是所有教材知识都可以或需要借助隐喻来进行体验学习,但如果可以多多挖掘教材文本知识和我们身体经验的隐喻关系从而开发出生动的“始源域”,的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知识。
(三)开发环境资源促进教材知识与具身经验的动态整合
教师要有意识地从我们身边环境中开发和教材知识相关的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因为这些动态化的资源提供的感官刺激最为真实,也更为丰富,可以有效弥补教材文本的静态局限和直观教学资源的模拟局限。
三、具身体验教学的优化设计: 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教法实践
(一)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身体时空体验
从时间维度考察身体状态的优化,主要表现在遵循身体的基本自然节律。从空间维度优化身体体验,主要是审慎考量学生身体在教室中的空间设置及其教育意义。
(二)加强具身活动教学促进教材知识的高效学习
教材文本知识要成为学生真正掌握的 “个人知识”,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经验才会实现,而且不同的练习方式产生的经验效果会大有不同,具身活动的方式与抽象文字符号的方式相比,前者毫无疑问更能让学生产生切实的身心体验。
(三)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切身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资源,同时又结合活动主题进行整合研发,这样既能对各科教学重难点进行巩固和拓展,又能促进学生文化基础和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机整合。
【编辑:网站管理】
(微信扫描分享)